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創業路上想放棄?看看 12 位成功企業家怎麼說


追蹤橘報:

創業路上想放棄?看看 12 位成功企業家怎麼說

爆橘 ]
於 2014-02-02 17:47:30 發布
收藏本文:
我要收藏 什麼是收藏
企業家在人生道路上多少都得經過一番寒徹骨,才能嚐到成功的甜頭,這種人在最艱困的時候會堅持到底,但偏偏有些人會選擇離開。如果能從過來人的經驗中學到哪些時候應該要堅持,那對我們的選擇會非常有幫助。
以下是 12 位成功企業家的經驗分享,來看看他們有甚麼建議!
  • 連鎖餐廳老闆 Jon Taffer:「細節才是關鍵。」
Jon Taffer 是電視節目《Bar Rescue》主持人,也曾經是創業家,近期接受 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提到他曾經給凱悅酒店的一位副總裁給過建議:「東西不要只看個大概,而是要看個仔細。」在經營餐廳時,Jon Taffer 對於每個細節都會刻意觀察,包括佈置、餐點、顧客反應等等,他認為不應該只專注在營業額和規則上,更應該實際觀察餐廳本身與顧客的互動,才能找到更明確的進步空間。
  • 《呆伯特》作者 Scott Adams:「不要放棄!」
在成為專欄漫畫家之前,電視劇《Funny Business》作者 Jack Cassady 給過 Adams 一個建議:「幹這行很競爭的,不過不要放棄。」
這種話完全是左耳進,右耳出,一點幫助都沒有。不過 Adams 接著在一家一家雜誌社投稿以後,接連遭到拒絕,包括《New Yorker》、《Play Boy》等等,非常挫折;一年過後已經心灰意冷,正準備要放棄前卻收到 Jack Cassady 的來信:「你應該還沒放棄吧?」看到這話,Adams 立刻重新拿起畫筆。
Adams 說:「之後某次,有位讀者對我的作品表示肯定,雖然全世界願意這樣稱讚我的人應該兩隻手數得出來,不過重要的是,這位讀者的丈夫個性、印象、職業完全與呆伯特一模一樣,可以說就是呆伯特的靈感來源。如果我提早放棄,也就不會從這位讀者身上得到靈感。所以記得,不要放棄!」
  • 廣告商老闆 Sara Rotman:「安逸使人怠惰。」
廣告公司 MODCo 創業初期,創辦人 Sara Rotman 與會計師討論財務狀況,以及提到創業初期所需要的資金。這時會計師說:「不要過度借貸,因為創業初期太過充裕的資金會讓公司缺乏危機感,應該要在初期讓自己處於危險當中,才能保持動力。」
Rotman 認為這種感覺應該稱為「渴求進步」而非「處於危險當中」,不過完全他認同這位會計師的看法。不只是創業初期,而是整個公司都應該持續進步,求新求變,安逸只會使人怠惰。只有持續「渴求進步」,公司才能在戰場上生存下來。
  • 億萬富翁 Mark Cuban:「成功沒有捷徑。」
NBA 達拉斯小牛隊的老闆Mark Cuban 對人生最佳的建議是:「腳踏實地、把體力發揮到極致、思考發揮到極致、把所有想法付諸實行。夢想沒有捷徑,必定是在極限中一步一步實現。」這種想法源自於他的父親,專職汽車內裝,非常鼓勵他去實踐夢想,但也要求他腳踏實地。
  • 運動衣服品牌 Luluemon 創辦人 Chip Wilson:「尋求協助沒甚麼丟臉的。」
Chip Wilson 說:「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了解尋求幫助沒甚麼好丟臉的,因為人是樂於提供協助的。」他在 1991 年參與 Landmark 課程時發現這點,也讓他願意放下心房去相信別人、管理企業時將權力下放,這種信任模式奠基了 Luluemon 成功的基礎。因為當時他不只參與一間公司的創業,如果不相信別人,單靠他自己肯定忙不過來,企業成長也必定不會如此快速。
  • 企業家 Tim Ferriss:「物以類聚,你跟朋友是同一種人。」
《The 4-Hour Workweek》(一週工作 4 小時,晉身新富族!)作者Tim Ferriss 說「你就是五個你最常交往朋友的平均值。」他從一位摔角教練口中聽到這個概念,從此沒忘過。他不管參與新創公司、投資、交朋友,都秉持這樣原則。
  • 露營品牌 Camping World 執行長 Marcus Lemonis:「找到自己能發光發熱的領域。」
接受 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Marcus Lemonis 說:「不要在自己無法發揮所長的領域中安逸的過一天算一天,而是要全心全意投入能改進現狀、改進自己、甚至改變社會的領域。
  • 農產品批發商 Five Acre Farms 執行長 Dan Horan:「乾淨俐落,簡潔至上。」
Dan Horan 認為,讓產品保持簡單明瞭是最重要的,即便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成本研究,也是值得。一項產品要成功,背後的組織和架構固然非常龐大,但要讓消費者看到的成品一定是簡單好懂,因為今天的消費者沒人喜歡買一個產品還要讀一整本說明書。
  • 設計公司 Hello Design 執行長 David Lai:「時間可貴。」
接受訪問時,David Lai 說:「一天只有 24 小時,一過去就再也拿不回來。而人就是靠這 24 小時來定義自己,我們做了甚麼事,就成為甚麼樣的人。
  • 房地產大亨 Barbara Corcoran:「去讓人羞辱一頓。」
Barbara Corcoran 接受訪問時,說自己所受到最大的鼓勵,其實是受到羞辱,藉此他才奮發向上,走到今天。他說:「從前的生意夥伴和男朋友都說過我不能沒有他們,因為我甚麼都不會。我非常受傷,但也因此有了想要進步的強烈意志,不斷嘗試、不斷追求成功,就因為不想讓這些人有一絲再羞辱我的機會。」
  • 行銷平台 NewsCred 執行長 Shafqat Islam:「受到越多拒絕,才代表有越多成長。」
Shafqat Islam 也提到:「許多人提過這樣的觀念,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從哪第一次聽到;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受到許多拒絕,代表沒有把自己逼到極限。這個觀念尤其適合套用在新創公司上,因為有受到拒絕,才代表公司的創意確實有突破現狀。一方面可以從他人有建設的建議中修正方向,一方面也知道哪些人是專門唱衰的。」
  • 分析資料庫 SumAll 執行長 Dane Atkinson:「學習說『不』,專心致志。」
接受訪問時,Atkinson 說:「專心實在太重要了!必須拒絕許多其他好的想法,才有可能實踐一個超棒的想法。如同公司每走一步,就必須拒絕其他可能,專心把一個目標實現。對許多老闆來說可能很困難,因為到底有沒有辦法把超棒想法實現,沒人知道。不過許多小公司就是在這種模稜良可之中掙扎,才讓公司主要目標無法快速達成。」
「例如為了拓展公司名聲,讓產品擁有許多支微末節的功能,反而拖累了原本產品最主要的功能,這樣子雖然業務有更多本錢拓展客源,但客戶的使用經驗很快就會回饋到業績本身。假如搜尋引擎是用來搜尋資料的,那在搜尋引擎本身功能穩定之前,公司根本不該為了加速拓展客源而投入過多資源去研究其他功能,反而應該專注於把搜尋引擎本身的能力發揮到極限。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成都出現最牛"衣櫥整理師" 整理一次收費2萬


字號:  

成都出現最牛"衣櫥整理師" 整理一次收費2萬

  “整理衣櫥”“出門購物”這兩件女人喜歡做的事,郭議文每星期都會做兩三次。其餘時間,她不得不為做好這兩件事“充電”。
  昨日下午2時許,她又開始幫人整理衣櫥、陪客戶逛街購物了,因為這就是她的職業——衣櫥整理師。
  目前成都職業衣櫥整理師“只有幾十名”,整理一次衣櫥收費3000元左右。
  兩年都沒穿過一次的衣服,就應該被淘汰。整理衣櫥就像女人經營事業,必須捨棄不需要的才能提升自我。”
  A 每套造型都要拍照 “必須讓客戶滿意”
  一間10平米左右的衣帽間,四壁都是櫃子。下午2時,郭議文準時進入衣帽間,女企業家王女士正在此等她。
  一台數位相機、一支筆、一個本子、一個計時器,郭議文放下工具後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她先將本季可穿的服裝全部從衣櫥抱出,“根據王姐的膚色和氣質,我會把適合和不適合她的先分開。”半個小時左右,她清理完所有的衣服,並挂在架子上。“王姐屬於春色系,她比較適合明亮俏麗的顏色。”郭議文拿出一套深藍色長袖棉麻連衣裙,“但有些場合要求她穿得端莊穩重,就必然會涉及到深色系衣服。”郭議文從衣架上選出一件白色短款小西裝,配搭在裙外,“必須考慮這個季節的保暖度,配搭白色會讓她的膚色顯得更好。”
  黑色高跟單鞋,“黑絲襪一定要夠透明,才能讓皮膚顯得更有光澤。”她將整套服裝遞給王女士,王女士試穿後站在鏡子前,轉了幾圈“感覺還不錯”。
  “必須要讓客戶滿意。”郭議文説完拿出相機,讓王女士擺了一個造型,“咔嚓”一按,她在本子上寫上“01、適合商務會談”。
  B 40件衣服配成80套 “捨棄不需要的”
  襯衣、毛衫、外套、長裙、包裙……客戶衣櫥裏40多件衣服,在兩個小時裏,被郭議文變成了80多套,而每一套都需要拍照和做筆記。“回去之後,我們會把照片洗出來,在後面標注上適合場所。”郭議文説,不少顧客很快會忘記衣服如何搭配,她們會將照片送給客戶,“記不得怎麼穿時,就拿出來看一下。”
  郭議文將40多件衣服按照類別不同,重新挂回衣櫥,“還是需要分類,這樣找衣服時會比較清楚。”把首飾盒歸還原位、鞋帽收拾好,郭議文看了看計時器,上面顯示“3:25”。而此時,一旁不停試衣服的王女士“也累趴下了”。
  C 征服客戶 “一次也不能弄砸”
  “這是一個非常小圈子和私密的工作。”郭議文經常進出女企業家、高層管理人員的居所,她認為做這個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專業知識去征服她們,建立信任感。”
  2001年,郭議文花了幾萬元,到北京學習整體形象造型,通過色系、光影等培訓後,她回到成都開始從事衣櫥整理,到現在已快10年了。
  目前,衣櫥整理師開始越來越規範,衣櫥整理流程、色彩搭配技巧、服飾風格規律、陪同購物、品牌風格訂制等都是必學內容。
  在郭議文看來,課程知識學習只是開始,真正的整理完全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而客戶則需要積累。“你必須很注意,如果客戶有一次不滿意,那意味著可能不會再有人請你。”
  成都最牛衣櫥整理師整理一次衣櫥收費2萬元
  鞠瑾作為著名商務形象設計專家,曾指導成都百名女性領導形象培訓,她偶爾也會給客戶整理衣櫥,與一般整理師不同的是,每次收費高達2萬元。“衣櫥整理屬於個性形象美麗管理的一部分。”
  教你整理衣櫥
  1:衣櫥整理有什麼原則嗎?鞠瑾:衣服易精不宜多,能吊挂的最好吊挂,時刻牢記二八定律:80%的衣服是上衣,20%的衣服是下半身穿的衣服。
  2、特殊衣物 (如純絲、真假皮質),怎麼進行收藏?鞠瑾:一般來説,襯衫、外套之類的衣裳,用衣架挂起來比較好。需要注意的是,純絲、真假皮質、麂皮等料子的長褲、裙子,在用衣夾吊挂時,夾子與衣物間要墊一層紙,以免産生難以磨滅的夾痕。如斜裁布上衣、很重的綴珠服飾最好以折疊方式收,折痕要越少越好,由腰部往上對折一次,再將兩個袖子折進來平放即可。記者陳明玥 攝影方煒

重慶市唯一可查的衣櫥整理師團隊4人月入萬元

重慶市唯一可查的衣櫥整理師團隊4人月入萬元
62  2012/7/22 11:16:00  來源:重慶晨報  
【字體: 】【列印】【關閉】【複製地址
    沒有聽說過?沒有預約過?
  他們是重慶唯一可查的團隊
  顧客只有7人,3小時賺800
  專職可月入萬元
看時尚雜誌,看大牌時裝秀;逛街、在衣帽間裏一件件試衣服。假如這是一份工作,專職月收入可上萬,你會中意嗎?
  別以為這是在做夢,這可真是一份工作。職業衣櫥整理師專門到府替人家整理衣櫥,幫助衣服細分:職業、休閒、約會;把衝動購物的閒置服裝變廢為寶;重新搭配衣服。
  每次到府工作3小時,一次收費:800元;陪逛街按小時收費,每小時100-200元。這種最fashion(時尚)的工作,正悄然走進重慶市民的身邊。
  衣櫥整理師團隊只有4人
  22歲的“柯蒙”和“77”是大學同學。“77”週一到週五,白天是一家金融機構的白領,每天都盯著滬深股市大盤變化;“柯蒙”週一到週五都得上課,惡補英語準備出國。
  “77”的衣櫥整理師團隊一共有4個成員,是目前重慶能夠查到的唯一開展“衣櫥整理業務”的團隊。團隊兩男兩女:“77”、“柯蒙”兩個女孩主要做衣櫥整理服務;“bobo”、“輝哥”兩個男生主要負責帶挂式熨燙機、還有拍照等。
  從今年初開展“衣櫥整理師”業務以來,這個團隊一共只服務了7位顧客,這7位客人都是口口相傳後找到的他們,截止到目前“77”的衣櫥整理師團隊還沒有做過任何形式的廣告推廣。
  整理衣櫥前先看客人影集
  幾天前,從事餐飲的陳女士給“77”打電話,預約了前天晚上的衣櫥整理服務。
  前晚替陳女士到府服務的是“77”和“輝哥”。陳女士年紀大約50歲左右,“77”走進衣帽間之前,她請陳女士先給她看看影集:“通過影集,我能看到客人在日常生活、重要活動時候的穿著,知道她的穿衣喜好。”
  看完了影集之後再看衣櫥,“77”發現在陳女士滿滿一衣帽間的衣服中間,大多數的衣服都很類似:“基本上以花朵圖案的衣服居多。”
  “一個人喜歡的衣服大概就是那幾種,買來買去經常會重復。”
  換換搭配14套衣服變25套
  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會覺得自己衣櫃裏少一件衣服。陳女士雖然50歲了,但她和其他年輕女性一樣,總是覺得出門的時候沒衣服穿。翻翻衣帽間裏,花朵圖案的衣服至少佔據了三分之一。
  “77”把陳女士的衣服看了一遍之後,感覺衣服儘管買得很貴,但是看上去不能體現出陳女士的氣質。“中年女性體型和年輕女性相比,在時尚和得體兩者之間,得體是最重要的。”
  “77”在收拾和整理衣櫥時有個原則,只要兩年內沒有穿過和已經明顯過時的衣服,她會全部清理出來先過一遍:“通過搭配就能挽救的,我先留下。”剩下的衣服,她會建議客人堅決處理掉。
  “77”順了一遍陳女士的衣服後,特別把花朵圖案的衣服放在一邊。衣櫥整理師最終根據陳女士的職業和年齡,替她重點選擇的,是她以前挂在衣櫥最角落裏的深色職業套裝。
  深色職業套裝配上陳女士喜好的花朵內襯,或者是深色系的花朵短裙。陳女士一套接一套的試穿好,照著鏡子時說:“這樣是要感覺好點了哈?我以前是稍微一不注意,就一身花了。”
  最後,根據陳女士的膚色和身材,衣櫥整理師挑選出如土黃等衣服,告訴她不要購買這類暗沉顏色的衣服,以及儘量不要購買韓版的無腰的衣服。
    每搭配好一套,衣櫥整理師“77”都會根據陳女士衣帽間裏的鞋子、絲巾配好,請陳女士試穿滿意後拍照留底,最後在離開之前全部拷給陳女士留作平時穿衣搭配。
  陳女士本來衣帽間裏的套裝有14套,通過更換襯衫、絲巾搭配和利用其他短裙混搭,最後整理出25套衣服來。
  整個衣櫥整理工作,花費了3個小時左右,陳女士向衣櫥整理師支付的費用是人民幣800元。這是重慶的市場價,在衣櫥整理師職業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的鄰近城市———成都,衣櫥整理師整理衣櫥的一次收費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
  看看他們的能力
  衣櫥整理師
  要具備什麼能力
  雖然職業衣櫥師沒有憑證上崗,要找回頭客,更多的是拼實力和能力。
  1.具備與客戶的溝通能力,能讓客戶信任。
  2.具備相當強大的業務能力:比如能夠一眼認出客戶衣櫥裏,這件衣服到底出於什麼牌子的哪一季款式?能夠根據客戶的經濟能力推薦出適合的單品,從商場專櫃到超級大牌。
  3.隨時掌握時尚動向,對於大牌發佈會的新品能瞭如指掌。
  看看另一種風格
  在重慶做衣櫥整理師,柯蒙和“77”沒有做過廣告推廣,她們主要針對的客戶是7家客人每月兩次的衣櫥整理,以及陪他們逛街,幫助挑選適合的衣服。
  這7位客人中間有男有女,都是通過口口相傳介紹找到“衣櫥整理師”的,他們的年齡在35歲到55歲之間,多為高級白領和事業成功人士。
  男士也成衣櫥整理師顧客
  其中35歲的劉先生,是這樣成為柯蒙的客人的。“當天不是替他整理衣櫥。”劉先生當時正要出門見客戶,穿著一件polo衫,下面配了一條很好看的牛仔褲,腳下卻穿著一雙很秀氣的休閒鞋。
  柯蒙感覺有點怪,正好當時旁邊挂著一件Gucci的黑色針織衫,針織衫是帶白邊的v領。“我當時忍不住建議他,要不要換這件針織衫試試看。”劉先生換了這件針織衫後,柯蒙到鞋櫃裏替他找了一雙有點大頭的休閒鞋。
  在此之前,劉先生根本沒有考慮過用皮鞋來搭配這件針織衫,不過搭配的效果“我們倆當時都很滿意。”
  於是,劉先生的衣櫥也開始由柯蒙專業整理。
  再普通的牛仔褲也能變寶
  柯蒙的工作方式和“77”不一樣。她是首先把客人衣櫥裏的衣服全部整理一遍:“好多客戶,在整理衣櫥時翻出來的衣服還嚇自己一跳,完全忘記什麼時候買的這件衣服。”
  作為一個職業的“衣櫥整理師”,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應該是客戶們對她們寄託的最大希望。柯蒙曾經在一次整理的過程中,發現衣櫥的女主人有一條普通得可以忽略的牛仔褲。
  “我一問,這條牛仔褲已經有3年沒有穿過了。”柯蒙建議不要這條牛仔褲了,但是女主人不捨得。
  沒辦法,柯蒙只好把這條牛仔褲從褲管剪掉到小腿1/2處,在牛仔褲後面剪了一排小洞,用客戶家沒用的金色絲帶,做了指頭粗的帶子,像穿鞋帶一樣係進去,打上蝴蝶結,把這個平平無奇的牛仔褲改成了一條獨一無二的七分褲。
  變廢為寶,只需要一點點小動作
  聽聽他們的建議
  怎麼做自己的
  衣櫥整理師?
  衣櫥整理師是好,但是貴。“77”和柯蒙也給愛美的重慶市民說了整理衣櫥的小竅門,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1.了解自己的職業,平時的工作生活狀態,對自己有一個初步定位。從而確定職業裝、休閒裝和其他形式的衣服到底需要多少,進行分門別類。
  2.了解自己的膚色氣質和身形,確定主要風格,不要變來變去。
  3.選擇衣服時。以簡單百搭為主。不建議選擇過多的同類型衣服。
  4.多看時尚雜誌例如Vogue、Bazaar、Cosmo、Elle等。
  5.整理衣櫥最好的分類是按照穿著場合、季節分類,有條件最好搭配好挂起來,不要按照上衣、褲子這樣分類,臨時搭配尤其是上班時間緊張時很容易出錯。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新年新希望,有「行動」就先贏一半

新年新希望,有「行動」就先贏一半


elle-luna-joe-gebbia-560x345
本文轉自外刊 IT 評論。原文〈Most People Wont.
Uber 目前在全球的叫車市場是龍頭老大,市值 35 億美元,前不久 Google 對其注資 2.58 億美元,前途一片看好。
下面的這段文字來自 The Great Discontent 對 Uber 軟體設計師 Elle Luna 的採訪
我在舊金山天天使用 Uber 叫車——儘管我討厭透了它的設計。有一次我去參加 Crunchies 頒獎典禮,在典禮後的晚會上,我穿著舞會禮服,看見了 Uber 的 CEO——Travis Kalanick——坐在吧台邊。
我已經喝了三杯高純度威士忌,我走上前去對他說,「我天天都在用 Uber,可是我真的很討厭這個 app 。我想你應該請我來修改它一下。」他說, 「哦,是嗎?哪三個地方你可以改進的?」我說,「重新設計 logo,重新設計整個 app,調整評級系統。」
我想可能是我穿著這樣的衣服,才有勇氣​​說這樣的話:)。你知道他說什麼嗎?他說,「週一早上 9 點 Uber 辦公室見。」我告訴他我一個人完成不了,他說他會給我準備一個團隊。
我以為他在開玩笑,但當週一早上 9 點來到 Uber 辦公室時,我又覺得自己好笑,Travis 帶我去工程辦公室,跟我一起的還有 2 個設計師,他們是 Uber 從外面找來的的,是 Travis 讓他們從紐約飛過來的!我們花了 3 週研究 Uber app ,進行了重新設計。事實上,從紐約來的這兩個人中一個叫 Shalin Amin 的傢伙在全職做這個事情。這個 app 非常的出色,昨晚它贏得了 2013 年成長最快公司創新獎中交通類的設計大獎——打敗了好奇號(Mars Rover)和 Tesla。
大多數人想健身,大多數人不去做。
大多數人想經營成功的業務,大多數人不去做。
大多數人想做最好的自己,大多數不去做。
大多數人想實現夢想,大多數人不去做。
每個人都想辭職,去開發一些東西,做出一些東西,成就一些東西。大多數不去做。
有多少東西是我們能得到的?有多少機遇是我渴望的?有多少不好用的東西是我們想去改進的?
有多少這些東西是我們視而不見的,或找藉口推脫的,或主動退避的。
我們並不孤單。
大多數人都不行動。
但每一次總會有人站出來。實現一次飛躍。面對拒絕或失敗或更糟糕的。展現自己的另一面。做到更好。改變自己。改寫人生。
大多數人不行動。這意味著行動了就會改變一切

謬論:台灣市場太小,做不起來 [請填入產業] 的

謬論:台灣市場太小,做不起來 [請填入產業] 的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有物報告發表日期:2014-02-06
台灣人,特別是創業者,應該常聽到一句話:『台灣本地市場(home market)太小了,做不起______的。』空格可以填入各種東西,包括 App、國片、軟體、B2B、汽車、O2O、法律服務,或是任何一個你想像得到的手邊的東西。就我在有物的角色,最常聽到的是「台灣市場太小了,做不起菁英媒體的。」
TW_mini
接著,對方通常會說:
●『你要不要考慮去別的市場?』
●『你要不要考慮換個題目?』
再下一句,便是建議你去美國、大陸或東南亞市場。甚至開始大發議論,說台灣人如何缺乏國際觀,都躲在台灣、沒有上一代開疆闢土的勇氣等等
這句「台灣本地市場太小,做不起 XXX」聽起來實在太理所當然了。畢竟台灣是個小小的島嶼,少少的 2,300 萬人;國民所得也沒有特別高。大家自然而然會同意,是啊台灣的 home market 很小,做不起來的。
但或許是身為律師的文字訓練吧,我總覺得這句話怪怪的。於是我做了一個語言邏輯上的檢視。

林書豪太高了

首先,如果說台灣本地市場「太小」,那自然表示有一個市場規模是「剛剛好」,低於此就是太小。例如我說「林書豪太高了」,那表示一定有一個身高叫做「剛剛好」。剛剛好是多高?
不知道。因為沒有說清楚需要這身高的「目的」為何。如果是楊承琳找對象,那可能超過 172 公分算太高。如果是坐經濟艙,可能超過 190 公分就太高。目的定義不清,就不知道正確條件為何。
所以「台灣本地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 XX 的」這句話的癥結,在於何謂「做不起來」。
(註:本文並不反對本土市場越大越好,而是在探討何謂太小。)

成功的定義

什麼算「做起來」?這個定義應該必須國家、人口、所得、消費力無關,否則就是錯誤命題。例如如果「做起來」是指「像臉書一樣擁有數億用戶」,那就是錯誤命題。台灣只有 2,300 萬人,當然不可能產生數億用戶 — 連美國市場都辦不到。這樣乾脆說「台灣本地市場太小了,沒辦法賣一億台汽車」好了。目的不能直接決定條件的大小。
對創業者來說,「做起來」當然是指賺錢。只是賺多少才算「做起來了」呢?這要看是問誰。像我可能會定義「做起來」是指五年後,我的收入是我做律師累積的 2 倍;再加上生活自主以及財務獨立,我就很滿意了。
投資人可能會定義「做起來」是投資報酬率 10X、20X、甚至 100X。這跟他們的績效要求有關。所以這裡會發現第一個語意的落差。當我跟投資人討論點子時,我說的「做得起來」是從我個人的邊際成本來看。而投資人說的「做不起來」則是由上往下(top down),以一個既定範圍市場的角度去看。這沒有對錯,只是雞同鴨講。

誠品與微熱山丘

有兩家企業的「做起來」定義顯然跟一般人不同:微熱山丘與誠品書店。
微熱山丘創辦於 2008 年。今天遠近馳名,在新加坡佛萊士酒店、上海外灘、日本表參道都開設分店,並且從鳳梨酥拓展出一系列飲食產品。去年營收預估 10 億元。大家覺得微熱山丘「做起來」了嗎?
誠品創辦於 1989 年。今天是台灣的文化標竿企業,年營收超過百億。大家覺得誠品「做起來」了嗎?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回到創辦當年,這兩家公司的創辦人捧著「賣土鳳梨酥」跟「開書店」這兩個點子找你,你會不會跟他說『台灣本土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的』?
我知道我會。
如果是我,當時一定想不到土鳳梨酥會重新掀起台灣人的點心文化,並隨著大陸的「台灣熱」而熱銷大陸。同樣的,當時我也一定很看衰書店的未來而不敢投資誠品,更不會預期到誠品會成為台灣精緻文化的地標。事實上微熱山丘跟誠品書店的老闆自己大概都沒有預料到會有新的市場出現。
兩個非常本土的產品,最後產生了非常不本土的市場。

有護城河的城堡

那為什麼這兩家創辦人還是跳下去做了?因為他們定義的「做起來」沒這麼大。我認為他們「做起來」的定義不是「熱銷全球」,而是「獲利,並且在領域內達成一定領先優勢」。
你想,「做起來」三個字來自建築詞彙,意思本來就是「蓋得初具規模」而不是「摩天大樓」。我說「Uber 在台灣做起來了」,顯然不是指 Uber 賣得嚇嚇叫,而是指它已經在台灣租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主張「做起來」定義應該是「獲利,並且在領域內達成一定領先優勢」。
(註:Uber 即是一個反例。台灣人自己不做台灣版的 Uber,是因為覺得台灣市場規模太小嗎?但 Uber 老闆顯然不同意,不然 Uber 不會進台灣。)
這個定義有點類似巴菲特定義的好企業,就是建立一個小型的城堡,附近環繞著一個小型的護城河(領先優勢)。初具規模後,就進可攻、退可守,可以逐漸開發其他市場。這個定義合理因為:
● 臉書、Google 這種一下子席捲世界的創業例子是中樂透,機率小到無意義。大部分的創業是長期抗戰。
● 大部分的市場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採收的。
● 創業創的不是產品,而是企業,因此應該以企業規模為衡量目標,而不是單一產品的市場(例如 Draw Something 的先盛後衰)
舉例:假如兩年前有個人說要拍一部草根的、針對中南部觀眾的台語娛樂片,大概一定會有人說「台灣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的」。但那是搞錯重點。若這個製片團隊能夠持續的拍出獲利的、針對中南部觀眾的電影,即便獲利只有幾千萬,這團隊仍會建立起這個領域內的領先優勢,包括製作能力、演員團隊、編劇、後製團隊、營銷人脈等等。
到了一定規模,這團隊就可以開始邁向海外、大陸市場,拍攝新的題材,挑戰更大的市場。或者被更大的國際公司併購,完成出場。不論微熱山丘、誠品、或是「大尾鱸鰻」,都可以依這個脈絡看。
所以當大家都說「你的東西無法拿下上億的市場」時,我覺得那是搞錯方向了。重點是能不能夠先拿下 2,300 萬市場。拿下了,就有軍火去吃更大的市場。

台灣市場規模

我的想法似乎跟 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比較接近。他主張創業者應該像挖井一樣,挖得小但深。若照此定義,台灣的市場規模是不是太小呢?這要看你一開始的護城河需要多寬。
如果是純粹的 App 或軟體,任何國家都能競爭的話,護城河很難靠技術拓寬。這時主場的影響就很大。台灣人做 Evernote 做得再好,一夜之間就可能被大市場的山寨消滅。進入這類領域一定要從一開始就放眼大市場,或者成為大市場的一份子。
但如果不是純軟體、App 的東西,而是要依賴文化、習俗、或是硬體資源的東西,台灣應該還是足以達到「獲利,並且在領域內達成一定領先優勢」。2,300 萬的單一語言人口,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力,再怎麼說不小於紐約市、上海市、芬蘭等地的規模。換句話說從台灣出發,再挑戰更大的市場並不見得會比從紐約市的創業者(例如 Airbnb)更困難。

結論

我的結論是以下:
●「做起來」是指「獲利,並且在一定領域內達到領先優勢」。
● 市場規模是決定是否能達到領先優勢的因素之一
● 當達到領先優勢時,會有新的市場出現
● 跟別人爭論台灣市場是否太小之前,先確定不是在雞同鴨講
或許是來自律師的訓練吧,我對命題這種空泛模糊的句子會自動懷疑。這句話當然在某些時候是成立的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經是仲介,在北市精華區做了五年, 前一陣子家裡有某個套房要出售,當然

我曾經是仲介,在北市精華區做了五年,
前一陣子家裡有某個套房要出售,當然這工作就交給我了。

先花了一個月自售,不過每次帶看都要花一個多小時車程來回實在很累,
後面乾脆交給仲介,半個月左右就成交。

猜猜我付多少服務費? 一間中古套房,仲介費花我不到1%(正常是4%),
而且我沒向仲介殺服務費。

我如何做到,關鍵在哪裡?.....我替仲介省下不少工作。

首先要知道仲介工作的流程...
開發 -> 議價 -> 銷售 -> 議價+調價 -> 成交

開發就是找房子來賣。
只要仲介A找到一間房子賣,當這間房子成交時,
就算是同事賣掉的,他就可以拿到一半的業績。

議價就是向屋主殺價,
(板上很多人說仲介是房價上漲的原因之一,但這邊我要平反一下,請看這段)
屋主要賣的價格10個有9個是天價,
有的是想多賣一點,有的是不知道行情價在哪,就乾脆把價格開高一點,
於是仲介在開發到房子後就要開始向屋主殺價,
買方說你房子如何如何不好,買方目前出價多少,但實際上根本還沒有帶看,
因為帶買方去看天價屋,帶看只是浪費時間,或是用來和買方打關係鋪路用。
當仲介把價格殺到接近市價後,才開始真正帶看。


當買方有出到接近賣方底價時,就會有所謂的收斡旋或是要約,
然後仲介會去屋主議價,但也會去找買方調價(就是叫買方價格出高一點),
當雙方價格相同時,恭喜成交。


回到頭來講開發,開發聽起來很簡單,
好像打個電話給屋主,屋主就會給你賣(又不需要屋主花一毛錢而且還是一般約),
但實際上並不會那麼簡單,吃閉門羹的比較多,
所以仲介也要花很多時間在討好屋主,就只是要屋主讓他賣他的房子,
而我在賣這間房子時,只要仲介打電話來,我都不拒絕,
只有過了10天後不再簽委託,因為已經簽了10幾家,
但是還是開放帶看(就是口頭約)。


再來就是重點中的重點........."價格"
這間套房雖然不在精華區,但也算是台北市區,
台北市區的房子永遠都不缺買方(除非這房子有特別不好的缺點),
只要價格符合市價,就是仲介搶破頭賣的房子,
於是我做足功課,把房子市價抓出來,確認好價格後告訴仲介,
告知仲介我要實拿多少,高於這金額的部分就是仲介費,
而我完全不接受議價,一毛都不能少。

於是對於仲介來說,他免除了最大的2件事"開發和議價",
開發:你打電話來我就讓你帶看,不囉嗦。
(幫我成交的這個仲介,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時,就是他拿我斡旋金來我家的時後。)
議價:我的底價就是市價,你連議都不用議。

將心比心,當一個屋主百般刁難仲介擺臭臉,架子擺高高,
如果你是仲介,為了開發議價,花了一堆時間低聲下氣,忍氣吞聲,
你願意少收他仲介費嗎?

如果屋主是像我這樣,要帶看,歡迎。 議價,不用,直接就是市價,
猜猜看仲介會有何反應? 仲介開始緊張了。
因為他知道價格合理的房子要賣掉很快,
而他要和我接洽開發的過程也是毫無困難,
這表示其他仲介也是可以很輕鬆快速的接到我這個案子,
他很清楚會有很多仲介跟他競爭賣這個房子。


假設我房子實收要1000萬,賣超過的部分是仲介費,
這時有買方出980萬,按照一般流程,仲介會找買方要他們出高一點,
一方面也會找賣方,要賣方降價一點,
但是我一開始就有很清楚的說,我完全不接受議價,一毛都不降,
所以仲介只能找買方調價,後來調價調到頂了,1010萬,上不去了,
扣掉我實收的1000萬,賣方仲介費只有10萬,最後仲介讓他成交了,
為何仲介會接受賣方只有1%服務費的案子?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為了想多一點仲介費放棄這組客人,
那後面其他家的仲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帶其他的客人來和我談了,
到時候他們連這10萬+買方服務費就沒了,
雖然少,總比沒有好,
而且當時仲介又沒花到什麼時間和我開發議價,
只是打個2~3通電話,講沒幾分鐘,
然後花個20分鐘路程到我家,給我看一下買方斡旋的資料,
我這10萬的服務費對他們而言根本就是輕鬆入袋,
他們快樂,我也快樂。